在北大荒兵团19团值班三连时期,连队的政治学习抓得很紧,连领导时不时要给大家开会、上课、作报告。操着湖南口音的谭指导员当然是做政治工作的首要领导。一次,他以《蠢婆娘与巧媳妇的故事》为名,给大家讲有文化没文化的区别。至今,记忆犹新。故事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:
一天,蠢婆娘的丈夫到朋友家作客回来,对着蠢婆娘抱怨道:“看看人家的巧媳妇多懂礼节,再看看你……”。
“人家怎么啦,我怎么啦?”
“我去朋友家做客。一敲院门,人家媳妇马上就出来开了门,手里拿着一桃花枝条迎上前来问候了:请问贵姓?我说姓张,人家媳妇又问是弓长张,还是立早章?我说弓长张。人家媳妇接着还问我,用没用膳。我说还没有。一听说我还没有用膳,人家媳妇说,那你赶紧进屋上炕,我马上给你做出来用膳。多有礼节啊。”
“那谁不会呀!这么简单的事”蠢婆娘不服气地说。
那好,你是得好好向巧媳妇学习学习。丈夫期待自己的媳妇也学会点常理。
蠢婆娘这下算是用心了。她努力背诵着巧媳妇的那些问候语,也折了桃花枝条。为了怕动作迟缓,她就躲在院门后,从门缝中向外张望,期待着客人前来。
2-3天,没有客人登门,桃花蔫了。
第4天,来客人了。那是丈夫与朋友约好,请朋友扮成客人前往的,他想看看自己的婆娘是不是学会运用礼节了。
躲在院门后面的蠢婆娘见人走近,未等客人敲门,迫不及待地将院门打开,又将那桃花枝往客人脸前晃动着:“贵姓?”
“我姓侯”,朋友答道。
不姓张!蠢婆娘懵了。那后面的“弓长张还是立-----”该怎么问呢?她突然想到,自己养的猪有公的还有母的,那猴没有叫弓长猴的,只有公猴母猴的,于是很有把握地问道:“公猴、母猴?”
朋友哭笑不得,想想自己是个男的,于是回答:“公”侯、“公”侯、……。
下一句?蠢婆娘被刚才“张”、“候”一搅,已经记不起后面的问候语是什么了。不过,她还是依稀记得那个字的读音,好像是个“骟”字。
她接着:哦,你是公猴。那你骟了没有?
朋友:啊!我怎么可能骟啊!“我没骟,我没骟”。
蠢婆娘:你还没骟!那你赶紧进屋上炕,我马上给你骟。
朋友崩溃了,落荒而逃。
那蠢婆娘:怎么回事?都好好的,他突然跑了!?
评论